简单概括,艺术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含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古典艺术以文艺复兴始,至印象派终;现代艺术以“后印象派”始,《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终;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或许才刚刚开始。
古典艺术是人类农业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艺术,因为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廷对人类的精神控制,因此以但丁的《神曲》为代表,人类开始质疑教廷与神权对人性的控制,承认欲望的存在。将人性从神性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纵观整个古典艺术史,神的形象逐渐退隐,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人的形象。因为停留在农业时期,对于手工劳作技能的崇拜,古典艺术史也是一部绘画技巧史,将”物象“转化为”图像“的手工技艺巧夺天工的画家们成为了不朽的大师,这一时期的艺术反映出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眼见的真实“层面,即看上去像真的就是真实。
在新的科技引领之下,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更加现代的工业社会,社会结构也因此转型进入资本主义民主制,科技的发展使得原有的手工劳作被机器生产所取代,画家赖以生存的绘画技艺被照相机、印刷技术所取代,传统的写实绘画艺术家被历史淘汰,艺术开始反映比“眼见为实”更为高级的对世界的认知,即是将对“真实”的理解推进到更高的“感觉的真实”层面,同时在康德黑格尔“纯粹美学”的引导下,人类的艺术开始进入到现代艺术阶段。自古典艺术时期神的形象退隐逐渐呈现人的形象之后,现代艺术开始了进入人个人主观意识中去探究真实。因此我们在塞尚的“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画作里,在梵高强烈个人主观情绪的作品中看到,主观的态度、想法、情绪才是真实,而这个世界所呈现给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切并不是真实。
在“纯粹美学”的催化下,对于形式的探索不断的成为一场“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创新浪潮,在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人切断了“物象”与“图像”的联系之后,这一形式创新的过程不可逆转的成为了一个“图像”消解的过程。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不仅看到一张张单色的画作与装置,还看到这“形式决定态度”的艺术历程最终将我们带入形式创新的终结——格林伯格与其弟子们借着那一件件甚至让人觉得无聊透顶的作品肆意的发挥着评论家的文采与话语权力。
作为“形式决定态度”的现代艺术这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态度决定形式”的后现代艺术则不断展开对现代艺术的消解,喊出了“达达就是反达达”口号的后现代主义者们运用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方式去消解现代艺术的意义,在这“形式”与“态度”博弈的几十年里,继承了达达衣钵的杜尚以及后来的安迪沃霍博伊斯们持续的对现代艺术展开精神价值的攻击,甚至不惜使用“虚无主义”这一“意义”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现代艺术的形式创新走向极简走向形式主义的尽头之后,后现代艺术随之失去了博弈的对手,在激浪派与贫穷艺术展开对后现代艺术自身意义的瓦解之后,哈罗德泽曼博士策划的《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一锤定音的完成了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这近一百年里“形式”与“态度”的博弈的大总结。因此,整个现代艺术(含后现代艺术)终结。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的意义正是如此。
不是艺术死了。
而是基于康德黑格尔“纯粹美学”体系中的“纯粹性”的艺术终结了。
我们发现我们没有人是纯粹的。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结构都是被我们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意识形态所格式化过的,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去罗格斯中心化”消解自身之后,我们发现无论如何消解,大他者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奥威尔叫他老大哥赛博朋克叫它 Matrix 阴谋论者叫它外星人基督徒叫他上帝,我们很有可能就像黑客帝国里那位叛变的仁兄一样津津有味的吃着牛排喝着美酒看着毛片儿戏着尖果儿(特有追求),而这一切或明或暗或爽或痛或悲或喜的感受都不过是一连串 Matrix 发送给我们的生物学信号,我们甚至很有可能是被保存在福尔马林或者其他别的什么乱七八糟叫不出名字的液体中的一颗颗大脑。
互联网将我们从工业时代带进一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尚未诞生就已经具备了不纯粹的特征,在告别了康德黑格尔纯粹美学之后,当下时代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使用具象形象,围绕着一个个精神议题展开一场图像与符号的叙事狂欢,无论拿起的是画笔还是鼠标,是苹果电脑还是手绘板,这一场基于图像与符号的视觉语言大幕正在徐徐展开,新的时代正在等待着一场继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之后的新的艺术纪元。
个人推论,当代艺术有如下特质:
1、精神议题。精神议题是判断是否当代艺术作品的核心标准,精神议题是一种隐藏在视觉图像背后对于当下人之存在的精神探讨的核心议题。诸如那些打着艺术旗号的小可爱作品本身并没有任何值得人去反复观看(我称之为“第二眼”观看)的东西就属于没有精神议题的装饰品。
2、图像写作。在现代艺术“形式的纯粹性”与后现代艺术“态度的纯粹性“之后,重新使用具象形象(图像)进行图像文本叙事,即是将每一个形象(图像)当做一个词句,围绕着精神议题展开叙事创作。
3、走向公众。古典艺术的受众是教会与贵族,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群;现代艺术的受众是资产阶级,是金字塔向下一个层级的人群;以此类推,当代艺术不是面向那些金字塔最顶端或者说向下一层的富豪们,而是更多的更广泛的人群。
4、产品属性。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皆是“为艺术而艺术”,和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与之相反,当代艺术是“为生活而艺术”,艺术作品不再是悬挂在画廊美术馆如同寺庙里供奉的菩萨那般供人顶礼膜拜,艺术品不回避甚至强调艺术品本身就是商品,本身应当具备产品属性,所谓当下最牛逼的美术馆就是超级市场亦是这个原理。
5、数字呈现。我们所谓的艺术是视觉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作品应当具备数字化特性,不仅可供工业化生产,还应当具备数字化呈现的特质。即是说假设一个人从事手工绘画,那么他的绘画呈现只不过是一个素材,被扫描或拍摄之后在电脑里还具备二次加工(所谓后期)的可能性。
6、混合媒介。当代艺术不再讨论媒介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无论从事架上绘画还是电脑制作,作品本身一视同仁。
以上推论,基于个人学术视野与实践经验,仅供参考。
开创古典艺术局面的是三个人,后世称之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开创现代艺术局面的是三个人,后世称之为“后印象派”:塞尚、梵高、高更。
为什么都是三个?因为上帝是三位一体。
因为我们讨论的艺术史是基督教文化的艺术史。
再大胆预测一下,开创真正的当代艺术局面的,不是三个人,而是三个……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