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代艺术是“不纯粹”的艺术
很多人都说艺术应该纯粹,应该反商业,应该专注于艺术家自己的什么什么……
这些嗑我以前也信并且深以为然的,并且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个“纯粹”的自己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后来发现介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被我们从小的教育以及我们所接受的知识体系所格式化过,并且我不得不接受人性有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这样一种结论。
艺术史经由“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进行到了当下的“当代艺术”时期,和以往的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当代艺术”不再强调“纯粹性”。
这一切基于人类对于真实的认识。古典艺术时期人类认为“眼见为实”,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时期人类认为自己主观的感觉才是比“眼见为实”更高级的真实。因此在现代艺术时期(含后现代艺术)对于形式与态度不断的走向“纯粹性”的极致。现代艺术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纯粹,后现代艺术追求的是态度上的纯粹,当现代艺术在形式的纯粹里走向了终结,那么一直以来以现代艺术为造反目标的后现代艺术亦找不到革命的对象,遂转向“去罗格斯中心主义”的对自己的瓦解。
这也是阿瑟丹托所谓《艺术的终结》——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这一百年战争的终结,是代表着“纯粹性”艺术的终结。
回顾艺术史,我们看到从中世纪的圣像画发展里出现了艺术家开始描绘普通人蒙娜丽莎,开始赞颂人类智慧的雅典学派,这一丛神到人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古典艺术的历程,在这一时期,神的形象逐渐退隐于画面,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人的形象;而现代艺术又带领着你我进入“人”之内在精神世界。这一“从神到人”再“从外到内”的探索过程,正是之前的艺术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往后的艺术家,该探索的方向在哪里?该用什么样的艺术方法论?
二. 为生活而艺术
曾经鲁迅先生与徐志摩就现代艺术发表过著名的争论,鲁迅先生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不能反映人的问题与人生存之艰难,带有一种资产阶级情调的“为艺术而艺术”,而带有资产阶级情调的徐志摩对于现代艺术的支持却暗合了艺术史发展的潮流。诚然,现如今对这段争论再去做评判俨然已经没有意义,但这争论,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并不在于争论本身,即是说,在艺术结束了从神到人再从外到内的探索之后,艺术家们所从事的事业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陷于艺术本体的创造,而是将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去向更广阔的世界开始新的旅程。
换一种眼光我们就会发现,艺术史亦是一部语言史,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会基于不同的艺术主张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创新;艺术史还是一部革命史,正是因为不断的去颠覆了既有的艺术模式,才会有新的语言创造将艺术史书写至今。
在作为“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已经终结的今天,我们应当为了什么去从事艺术?
为生活而艺术。
为生活而艺术并不是指画点好看的画儿,做点好看的小摆件儿卖点钱,让买的人高兴,卖的人也高兴,也不是现在颇时髦的基于这种小买卖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得不说,停留在那个层面思考问题的人层次并不高。所谓的“为生活而艺术”,是用艺术作为一种武器,去向生活中那些禁锢我们思想的观念发起冲击,向那些旧有固化的意识形态发起挑战。
所谓为生活而艺术不仅仅只是让生活中有一点儿打着艺术旗号的漂亮装饰品,也不仅仅是强调一种所谓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而是用艺术的方式去实现个人生活崇高的价值,去革新世界对于“什么是更好的生活”的理解。
去改变生活,继而改变这个世界。
三. 作为图像写作的当代艺术
宏观的说完了,点到为止,姿势水平跟得上的就看,跟不上的肯定觉得云里雾里那就果取关。那么接下来引入当代艺术方法论的重点——作为图像写作的当代艺术。
所谓当代艺术的方法论,自然要跟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拉开差距,首先这个差距就是在表像上。简单概括,现代艺术是抽象的艺术,当代艺术要与现代艺术拉开差距必然必须必定要重新使用具象。为什么?因为从视觉上只有抽象与具象这样的二分法,我也木有办法。
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使用具象?
难道是重回古典艺术那样去从事细致的描绘工作?难道是像某些愚昧的画家那样号称与照相机比赛写实能力?
当然不是。
所谓图像写作,是将每一个具象的形象当作一个符号,通过三个及三个以上符号编码的“所指链”构建一套图像文本。这就是一种图像写作的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意味着创作者围绕着自己内心的一种很难以用言语所描述的想法去用图像的方式传达一种引申意义。在这个层级,创作者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作为一个卑微个体的体验与感受,都是一种图像写作。
既然谈到了写作,自然逃避不了的就是叙事。叙事不等于讲故事,讲故事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时期的写作方式,而在罗伯格里耶和新浪潮导演那里那里,讲故事开始向着结构主义叙事转变。一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可能是好几个故事,但在故事与故事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从符号编码到图像文本叙事,是我学识所及所能推测出来的当代艺术的图像叙事方法论。这种结构主义的运用早已在当代文学,电影,舞台剧上广泛使用,并且成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图像写作当然并不局限于图像叙事,毕竟一切叙事是基于创作者构思一部作品最核心的精神议题而展开,围绕着这个精神议题,不管叙事也好,讲故事也罢,图像诗歌写作,甚至图像段子创作都应该纳入图像写作的范围里。
简单的说就是假设你用 PS 合成了一副图像,而这幅图像的“所指链”完全表达了你内心一些很难用言语所表达的东西。我并不认为这样用 PS 搞出一个图像和一个画家在画布前辛苦耕耘几个月所做出来的作品有什么本质区别。
科技进步的意义本身就在于将人从繁重的手工劳作里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才能运用到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上。因此在当代艺术领域内,还在强调“画得好”这样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愚昧的体现。
四. 艺术是在精神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老调重提,我无数次提到这样的观点,因为绝大多数人难以走出“艺术是美的”这样一种胡说八道的观点。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以视觉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如果不能进入到精神层面讨论艺术,那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是美术,美术和艺术完完全全是两码事。
美是什么?美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罢了,每个时期的人都会基于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美有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讨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以说是千人千面见仁见智,我们也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总而言之,您老人家满意就好,您爽就行,人类,不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动物么?没有意识形态,您拿什么去高潮?
如果美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艺术家恰好就是去颠覆美的革命者。
Banksy 的涂鸦从世界各地的墙上一直涂到各大主流文化作品里,成为一种被疯狂追捧的时尚,他是依靠什么成为了当前世界最具标志性的当代艺术家?是因为他神秘的身份?是因为他涂鸦作品里那些机智的嘲讽?还是他画的涂鸦特别美美哒美得全世界淫民都喜欢?
Banksy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作品本身——他的涂鸦从图像写作的角度看来更接近于大字报形式的口号与标语,他用他神出鬼没的涂鸦去赤果果的嘲笑那些按部就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这一点,是很多人都能看出来的。
而从意识形态革命的角度看来, Banksy 的行动就更加意义重大,他简直就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恐怖分子!他完美的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使用当代艺术这一语言武器,在这个信息时代面对强大而又无形的资本主义,如何打好一场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对称战争。
为了改掉我行文啰嗦拖沓的毛病,所以本次更新到此结束。至于 Banksy 的分析,或者本期内容的细节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留言讨论(千万不要发消息,我不见得看得到)。
以上所有内容与观点,皆是本人之所学所悟,无偿分享,可见我人品之优秀思想之高尚。当然不否认当代艺术有其他的可能性,但基于本人的知识结构作出以上推论,属于一面之辞,在此分享,完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发布于此,抛砖引玉,希望多一点志趣相投之青年才俊可以相遇相识相互琢磨,他日共谋大事。